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

D13.1《修行要趁早》-隆波帕默尊者-泰国东南亚大学-2013年1月24日

来自法藏
Luangpor Pramote Pamojjo


聞 · 法

《修行要趁早》

隆波帕默尊者

泰国东南亚大学 2013年1月24

中译--禅窗


大家吉祥如意!这里的氛围很好,大家非常守时。学习佛法是需要诚实和认真的。嘻嘻哈哈与玩世不恭,很难真的得到什么结果。如果希望收获殊胜的珍宝,就要付诸于努力。经由听法而明白修行的方法,就要着手于实践。

佛法并不艰涩难懂,隆波从七岁就开始修行了。而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年轻的大学生,已经成年。如果明白了修行的重要性及其意义,现在这个年纪就可以开始践行,不必等到岁数大了才开始。因为年纪越大,修行越难。


年轻的时候最有朝气,身体健康,觉性和智慧也容易茁壮成长。而我们却用生命中最好的时间去做那些没意义的事。工作与赚钱尚有一定意义,但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被荒废的。日复一日地追随烦恼习气,浑浑噩噩、玩世不恭, 活得毫无实质的意义。

年轻人试着从现在就下定决心,首先用心学习,先听闻佛法,如果还能身体力行的实践,生命就会收获更多利益。即使我们的修行仅仅只有戒,生活也会舒服很多;若再获得禅定,就会更上一层楼,无论是工作、赚钱或念书,有了禅定的辅助都会表现得极为出色;假如进一步训练,进入开发智慧的阶段, 便会认识真正的佛教。今天我们还只是名义上的佛教徒,并不知道佛陀在教导什么?顶多是在生日的时候去供养僧众,死的时候被抬去寺庙,或是去参加别人的葬礼,除此之外,我们对佛教一无所知。 

想要明白佛教,需要具备非常多的觉性与智慧。去看佛教史就会发现,佛陀最早期的弟子绝大部分都是智慧型的——刹帝利与婆罗门阶级,执行祭祀的婆罗门阶级,以及掌管军政的贵族刹帝利阶级,佛陀的弟子大多并非平民百姓。听说过五比丘吗?五比丘是婆罗门阶级,堪称当时的社会精英,舍利弗尊者、大目犍连尊者也都声名显赫,在掌管军政的贵族阶级中,剃度出家者也非常多。

为什么佛教最早期是流传于“智慧型的人”之中且发展迅速呢?因为佛教需要智慧,而非盲信与迷信。我们却因为想通过考试而去拜这位佛、那位菩萨,承诺说如果顺利通过,就来贴金还愿。佛菩萨怎么能帮助我们顺利通过考试呢?他们从未学过我们要考的科目。诸如此类的行为就是愚蠢的迷信。佛教徒一定要聪明些,明白因果不虚。

我们需要训练。通过训练来提升心,成为名副其实的六根俱足的人类。在座每个人都六根具足,大部分还是大学生,在社会上拥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和优良的基础与条件。若再得到法,就会拥有完整的生命。没有法的人,无论多么显赫与富裕,多么有名,都不会有真正的幸福。而拥有了法,就会拥有幸福,无论生命之中发生什么状况,恋情告终、亲人去世,也依然可以快乐地活下去,心中有法,生命便不再茫然无依。

我们要学习提升心灵的方法,那才稍微称得上是“佛教徒”。提升心灵的工作有两项,经典称为:“奢摩他业处”与“毗钵舍那业处”。换成通俗语言来说就是——提升心灵的工作有两项:第一,提升心令其与自己在一起;第二,提升心令其变得聪明。

无论是大学生、老师或其他人,如果在这两方面提升自心,生命就会逐渐圆满。它将不再只是得过且过,始终找不到正确方向,不久就老、病、死,没有实质的意义。所以我们要学习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。

要如何做才能提升我们的心。让心与自己在一起,获得禅定,这是其一;其二是提升心令其变得聪明,让它彻见生命的实相。如果洞见了生命的实相,那么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,都不会感到苦。

心苦,是源于不愿接受生命的实相, 而这又源于我们未能真正明白生命的实相。比如小时候上学,每天浑浑噩噩过日子。毕业后有人面临失业,虽然有一部分还好,但不好的绝非少数。大学毕业后的境况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前途无量,铺满玫瑰。

隆波也读过大学,获得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学士以及硕士学位。在三十多年以前,硕士毕业并不多见,现今已是非常普遍。 隆波可以称得上是“在世间拥有良好的基础”,在工作方面平步青云,曾在两三个地方工作,时间不长就频频晋升。在世间层面,隆波并没有输给别人。出家以前,月薪超过十万已经很久,那是相当可观的收入。但是为什么隆波并未沉迷于世间呢?因为隆波看见的事实是,即便非常有钱、有名誉、有地位,最终依然是梦幻泡影。有的人曾经声名显赫,一旦失去权力,就一无所有。

当我们长大了,可以去看看身边的朋友或同学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过成功,可是每个人都有过不快乐。包括那些功成名就的人,也不会幸福与快乐到哪里去,即便他们能在世间游刃有余,对法却一无所知。

因此,当我们能在世间生存下去,依靠工作赚钱来维持生计,不用忍饥挨饿,就已经很有福报。但在佛法方面,如果好好地训练心,那么无论生命中发生什么状况,也依然幸福与快乐,不会苦。

生命之中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在等着我们,年纪还小的时候不会感同身受,一旦毕业了,面对现实生活,就知道痛苦无处不在的等着。只有极少数人才觉得生命如同童话般幸福自在,大多数人都要咬紧牙关、拼搏与竞争,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威胁。

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资本——世间的知识,比如通过大学学习得到一定的原始资本。如果再提升心到一定程度,让心具备禅定和智慧,就会比别人更具优势。

隆波在世俗间快速晋升的原因何在?正是源于孩提时代就训练心,而不是依靠奉承上级。最后做到国家高级专家,工作的时候各种资讯浩如烟海,隆波坐下来快速阅读,随后打开电脑就能直接总结出来。通常,领导就站在旁边等着签字而后送交国务院。 那时压力极大,试想你在工作时,领导就站在一旁等着签字。为什么隆波能做到快速、精准、娴熟?依赖的是禅定。

有了禅定,就比没有禅定的人更具优势。而如果有了智慧,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?所以要多多的发展觉性、开发智慧,其实处理各种事务、分析各类问题,包括投资和职业规划,都需要用到觉性和智慧。一个训练过心的人具有更长远的眼光,比不曾发展觉性和开发智慧的人,更具精准的洞察力。

发展觉性和开发智慧以后,将能够清除偏见。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,更精准、更有效、更具远见卓识。想要得到这些,我们需要训练。谁能够训练,就更有机会功成名就。有的人读书很厉害,工作却无法上手, 行动力不济,徒有理论水平。那是因为没有禅定和智慧,只有记忆,只会考试。

所以,我们要训练两项内容:其一是训练禅定,让心与自己在一起;其二是开发智慧。 

在隆波讲解具体方法之前,大家先要明白训练的益处。不要盲目乐观,自以为是大学生,就可以很洒脱、很快乐,痛苦就在前面等着,各种困难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。我们准备好了迎接挑战吗?

如果仅仅提升世间的知识与能力,谁都能学会。但如果是提升心灵品质,则每个人各不相同。学识也许不相上下,但是心的能力不可能一样。

一定要经过训练。首先训练禅定,让心与自己在一起。我们的常态是心整天走神,睁开眼就走神,大学生起床就想着今天要约同学去哪里玩。老师起床则要想今天的教学计划:备课了吗?会堵车吗?一切都要准备和计划,从一醒来就想个不停。如果是员工,比如公务员,星期一睁开眼睛就想:今天一定堵车严重!实际上星期二与星期一的车流量一样,为什么星期一更堵?或者一想到是星期一,心就索然无味。如果想到今天是星期五,就会心情舒畅。感觉到了吗?这还只是心去想而已。

心喜欢想,一醒来就想,时而想到过去,时而想到未来。长者习惯想过去,年轻人则喜欢想未来,而活在当下——看见身体醒来,看见心在运作的人,几乎没有。有的只是想着过去与未来,心一直处于散乱状态。 

因此要训练自己:心跑去想到过去,及时知道;心跑去想到未来,及时知道。常常的训练及时知道自己的心,禅定就会生起。 

心跑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。我们的心不分昼夜想个不停。一睁开眼睛就想,睡着了继续想,那称为“做梦”。念头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截然不同,如果始终迷失在念头的世界里,没有活在当下,就无法看见正在呈现的实相。如果看不见自己正面对的问题,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念头并不是事实。比如自诩为“正义之士”者,事实上,可能是个大恶棍。想的是一回事,事实是另一回事。所以一定要训练自己“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”。 

年轻人如果希望快速进步,就要认真聆听隆波所讲的,然后学习就会大步提升。假如多多训练,有时候甚至会提前知道考试题目,虽然训练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。或者有时,老师想问什么还没张口,我们就知道了。这全都是训练禅定的结果。

禅定与散乱是相对的。散乱,就是心始终跑去胡思乱想。想要让心拥有禅定,不再散乱,该如何做呢?如果希望在起步的阶段快速进步,就要先给心找一个家。比如念诵“佛陀、佛陀”或者觉知呼吸,看见身体呼吸,等等。一旦偷偷跑去想其它事情,忘了正在呼吸的身体,就要及时知道:“噢,心已经忘了呼吸,跑去想了。或者当念诵“佛陀、佛陀”的时候,偷偷跑去想其它事而忘了“佛陀”,也要及时知道走神跑去想了。

常常训练“及时知道心走神去想了”,禅定将会生起。一旦心跑去想了,就是散乱,就丧失了禅定。假如及时知道心在散乱,禅定会自动生起,心会与自己在一起。“禅定”就是心与自己在一起。我们的心并不与自己在一起,没有修行的心一直处于“忘记自己”的状态,跑去想过去、想未来,却不知道当下的身体是如何的?心是如何的?心会忘记自己。

努力的觉知自己,称之为“有觉性”。我们要不断练习去努力觉知自己——“佛陀”、“佛陀”,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。呼气、吸气,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,就这样频繁训练。 

心跑掉的刹那,觉性就会生起,及时的知道心跑了——散乱了。觉性生起及时知道心散乱的时候,散乱会自动灭去。无需刻意让心宁静。及时知道心在散乱,心会自动宁静,没有任何人可以命令心宁静,因为心是“无我”的,无法掌控。 

如果强迫自己的心——比如,让它只有快乐,不去想引起不愉快的事。越阻止,它越想,对吗?让它别去想某事,因为想了会苦。越阻止却越想。根本阻止不了。因为心是无法控制的。我们想指挥心宁静下来,也指挥不了。

一定要有觉性,及时知道——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。“佛陀、佛陀”,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;呼吸、呼吸,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。“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”,散乱就会自行灭去,心会即刻和自己在一起。

因此当我们学习的时候,比如听老师讲座,如果跑去想别的事,要及时知道,如此就会生起禅定,听课也会简单轻松很多。散乱时,是无法应对考试的,即便是讲座也听不进去。要及时的知道散乱的心,常常及时知道跑去想了,心就会与自己在一起,自动得到禅定。

一旦有了禅定,就会与普通人不同。普通人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。心是苦是乐、是好是坏,均是一无所知,始终处于迷失之中。我们要努力训练“及时的知道”:心跑了,觉知;跑了,觉知,心就会与自己在一起。一旦心与自己在一起,如果要做世间的工作,比如读书或赚钱,就会比“散乱族”更有品质和效率。“散乱族”能做什么?做什么都不厉害,心思杂乱。

谁看过《三国演义》?年轻人都没听说过?故事说到,当刘备占领四川之后去世了,他的儿子继位,当时诸葛亮还活着,任职丞相,敌人认为攻打四川的时机已成熟, 考虑到新王登基,政局不稳,于是率兵从不同的方位攻击。诸葛亮稳坐钓鱼台,没有被敌情所扰,他是稳坐钓鱼台,却没有真想钓鱼,因为他有禅定。这样的禅定不是佛教徒的目标,他并不是佛教徒。透过钓鱼来训练禅定并不是佛教徒的选择。他一边钓鱼,一般制定御敌计划,无需做更多的。敌人虽带兵从多个方向攻击,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。为何诸葛亮神机妙算?料事如神? 因为他的禅定非常了得。禅定好的人,是不会惊慌失措的。

再有一次,敌人来袭而他只有一点兵力,理论上是斗不过的。他索性打开城门,自己坐在城墙上弹琴,心清凉到如此程度。如果隆波是敌方,就会试着用弓箭射击。敌人见他打开城门且坐在城楼上悠闲弹琴,猜想有诈故而惊慌失措地撤兵。有禅定的人不会惊慌失措,不轻易自乱阵脚。思考问题会相当占有优势,考虑得更深邃,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。 所以要训练心与自己在一起,每天坚持。

隆波七岁开始打坐,吸气念‘佛’,呼气念‘陀’,然后数‘一’,接下来,吸气念‘佛’,呼气念‘陀’,数‘二’。如此重复。师父教导观呼吸,呼吸之后觉性生起,不断的觉知,心跑掉,不断的及时知道。一边呼吸,一边数数,时间不长,心就宁静了。但是,宁静之后应当如何,无从得知。宁静之后就去外面玩,去天堂参观。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,只看见各式各样的画面,后来感到害怕,害怕万一去外面碰到了鬼,怎么办?于是改为“呼吸了,觉知自己”,不让心迷迷糊糊跑去外面,由此加深了定力。训练了22年,禅定成为心的常态。

我们也要努力训练,每天安排时间。年轻人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美丽、贪玩,没有意义的。有的人真是馋啊!刚刚吃完午饭,又开始吃点心了。我们要及时的知道心跑去想。“佛陀、佛陀”,这样多多训练。接下来就会有禅定,心与自己在一起。 

至于开发智慧的阶段,则是另一种情况。开发智慧是为了照见身心的实相。 在生活之中,苦之所以能够进入我们的心,是因为缺乏智慧——不了解生命的实相,不明白身心的实相。 

比如,有些人父母双亡,悲痛欲绝,接受不了事实。而生命的实相则是出生之后,必有死亡。接受这一实相,在所爱之人逝世后,我们就不会苦。或者接受“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只是临时的”这样的实相,快乐是临时的,痛苦也是临时的。如果失恋,按常理是很苦的,但是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就明白爱同样是临时的。曾经相爱的人,现在不再爱了,分手是正常的。如果能够接受“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化都是正常的”。那么失恋也是正常的,就不会郁闷。

明白生命的实相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明白生命的实相,苦就会不断减少,直至某一程度——没有任何苦能够再抵达心。我们要努力学习和了解生命的实相,就是这个,称之为“修习毗钵舍那”或是“开发智慧”。

生命的实相——称之为“生命”的就是身与心。因此要明白自己身的实相、心的实相,不是去了知他人身心的实相,而是回来了解自己身心的实相。身体呼气,觉知;身体吸气,觉知;身体站立、走动、坐、躺,要觉知,不断觉知下去。我们就会开始看见实相:如果是坐,坐久一点就会酸胀麻痛,需要动来动去;如果是走,走久一点也会酸胀麻痛,需要换姿势去坐或卧;如果是卧,卧久一点又会苦,需要辗转反侧。如果是睡八小时,大概会翻身三十多次,整夜翻来覆去。为什么需要翻来覆去换姿势? 因为身体始终被苦逼迫。

持续觉知身体,就会看见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,到了某个程度将会看见实相:身体并非殊胜难得的宝贝,此身是真实不虚的苦。比如呼气、吸气,若无觉性与智慧,便感觉不到苦。大家试着不断吸气…吸气…别停,苦吗?受不了的,感觉到了吗?必须呼气来解除苦。如果不断呼气,也会苦,必须靠吸气来缓解苦。我们呼吸就是为了一阵阵地解除苦,行、住、坐、卧也是为了解除苦。

我们要觉知自己,然后洞悉身体的实相,看见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,这称为开发智慧。到了某一程度就会洞见到身体并非我们想象中那般珍贵,它不是宝贝。如果明白这点,接下来身体老,是平常之事,是不好的东西老了,不是“我”老。身体生病,会看见是苦在病变,不是“我”病,“我”没有病,是“苦”在病。身体是真真正正的苦。身体老,是苦老;身体病,是苦病;身体死,是苦死。我们为何要因此受苦呢? 

在身体方面如此训练,就会看见身体整天充满苦,坐也苦,走也苦,躺也苦。绝大部分人往往处于迷失之中,因而不曾看见此身是苦。一旦感到酸痛,我们就会动来动去变换姿势,而不曾回来觉知过自己。觉知身体,就会看见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,日日夜夜只有苦。明白了这一点,就会愿意接受实相。那么当身体变老,我们就不会苦。是苦在变老,有什么好苦的呢?身体生病,也不感到痛苦,因为是苦在生病。身体面临死亡,是苦要死了,我们不会因此痛苦。   训练“观心”也行:慢慢观察我们的心,时苦时乐、时好时坏, 持续而及时知道心的变化。心快乐,及时知道;心痛苦,及时知道;贪、嗔、痴,持续而及时的知道;心好、心坏,也常常及时的知道。及时知道,不是为了快乐,也并非为了变好,而是为了看见——快乐是临时的,痛苦是临时的,好是临时的,贪、嗔、痴也是临时的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 

大家多多觉知就会明白生命的快乐极其短暂,快乐来了,然后消失。甚至连痛苦也是一样,谁都讨厌痛苦,如果常常及时的知道心,也会看见痛苦临时存在而后消失。无论什么生起在心,都只是临时存在而后消失。洞见这个事实,快乐时就不会得意忘形,痛苦时也不会不堪一击,因为已经照见快乐是临时的,痛苦也是临时的,无论什么在心中生起,都只是临时的。

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我们在生命中始终挣扎着找寻快乐,逃离痛苦。如果训练观察自己的心,将会明白快乐是临时的,为何还要苦苦找寻?它稍纵即逝。又何必如此厌恶痛苦?它也只是临时存在而后消失。这是训练“观心”。    如果观身,就会看见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。观心则会看见无常:快乐是临时的,痛苦也是临时的,生起在心的一切都稍纵即逝。频繁的看见,就不会再对快乐与痛苦有所满意或不满。快乐生起,知道它不久就会消失,痛苦生起,也知道它只是暂时的。

无论生命发生什么问题,比如与所爱的人分离会有痛苦,失恋后,心极度痛苦,选择自杀或跳楼而死。如果训练过及时的知道心,就明白苦只是暂时的,能来就能走。因此要与所爱的事物分离也不会太痛苦。遭遇不喜欢的事也不会苦闷。比如念书时,只喜欢一部分老师和学科,另一些则不喜欢。面对不喜欢的学科和老师,若在学习时常常及时知道自己的心, 就会看见快乐是临时的,痛苦也是临时的,遭遇喜欢的事物也是临时的,就不会得意忘形地以为会与它们永远在一起。如果遇到不喜欢的,也明白不会一直与它们在一起,就不会感到苦。

比如失恋的人,对旧爱尚有眷恋,如果知道实相——由爱而生的快乐是无常的,与所爱的人或物分离是正常的,都没关系,心就不会苦。或者比如,去年曼谷发生水灾,如果不能接受水灾这个事实,就会非常痛苦。可真的发生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基本能够接受,很快过去了。水灾还没到来时会非常苦:到底来还是不来?最好别来。欲望越大,痛苦越大,欲望越少,痛苦也越少,没有欲望,心就没有苦。

因此,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。心想要什么?想要快乐,想要离苦,仅此而已。 如果看见苦乐都是来了就走、来了就走,欲望就会减少,欲望减少了,苦也减少。 没什么更多的,要不断训练下去。

隆波非常悲悯年轻人,因为还要苦很多年,大人们则感慨“世事无常”,可能无需再苦多少年了。因此,年轻人要精进用功,拿隆波的CD去听, 听了之后,生命就会发生转变。

给隆波报告禅修进度的人不胜枚举,有时去国外或外府都有非常多的人来拜访,他们分享说:生命已经发生转变,与以往截然不同,快乐越来越多。无论发生什么,都感到苦在缩短,苦在减少,曾经苦得非常沉重,现在减轻了。曾经苦很久,现在变短了。这是因为心已经得到了训练。

大家要精进用功,能够获得两种禅定最好。训练让心有禅定,让心与自己在一起,世间的工作就会做得非常棒。训练多多照见身心的实相,我们将在未来的某天把苦彻底从心中清除,心会抵达无与伦比的快乐,无需依赖他人或它物。今天我们拥有的快乐是依赖于他人的, 比如要有父母的养育才会快乐; 需要某种类型的对象、交到某种层次的朋友;长大后要建立这样的家庭、培养那样的子女才快乐。好像一切都可以自己选择一样。

有些人供僧后祈求子女聪明、漂亮,也不看看自己。供僧能带来什么?能解决遗传问题吗,也得看看自己。要用功训练!结缘CD回去听,然后尝试去紧随着觉知身和心。走神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,就会得到禅定。心快乐,及时知道;心痛苦,及时知道,某一天智慧将会生起。有了智慧,生命中的痛苦就会消失很大一部分。 

隆波邀请大家去实践,而不是要大家现在就相信。如果这样就轻信隆波所讲的内容,未免太不聪明了,怎能这样就相信呢?还没有实验过。或者根本不信隆波所讲的内容,这也是不聪明,还没有试过,怎么就不信呢。因此听隆波讲法之后,先保留意见。有免费结缘的CD,拿回去用心地听。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更好,更稳健。

未来的社会并不安稳,各顾各的,非常艰辛,各种不确定都在未来等着。 我们要训练自己的心,准备迎接生命中各种各样的苦,多多听法谈CD,准备就越来越充分,就会知道佛陀教导的是实相。   佛陀真的存在,法真的存在,圣僧真的存在。心与法融合了,就会深入骨髓地领悟。如果心抵达了法,心就是僧,就会领悟佛陀真的存在,法真的存在,僧真的存在。一个有佛、法、僧作为皈依的人,将会远离所有痛苦。以其他作为皈依,不会离苦,因为其他的全部变化无常。

我们要训练自己的心,各位年轻人请来试试。隆波活了很久,也见过不少人。有些人年轻时刻苦学习,努力工作,有些人不用心学习,敷衍了事,工作也马马虎虎,时间过去10年、20年,就会看见两者的区别,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,25岁还没有立稳脚,就难了。而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准备好,因此要筹备原始资本,如果25岁的时候准备好了,就能站稳脚跟,会容易些,25岁还无法独立的话,将来就不知道如何养活自己,等到30岁还不行,这辈子就会很难了。我们需要与新生代竞争,他们比我们厉害,技术和能力比我们与时俱进。

大家别贪玩,别得过且过地混日子,那样对生命没有任何实质意义,别到某天后悔莫及。隆波见过非常多的人,每个地方碰见过成百上千的人,幸福的有,痛苦的也有,大部分幸福的人是自己争取来的,绝大部分痛苦的人也是自己造成的,没有恪守己任。比如学生时代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,不只是照本宣科,需要融会贯通。长大后则要会工作。如果在学习的时间不想学习,在工作的时间又想休息,那么真到了该休息的年龄,将会一无所有。别对生命疏忽大意,并不是到处铺满了玫瑰。 

讲这么多应该够了吧?即使就说到这里,也足以让人忐忑不安了。但忐忑也是临时的,不久将被抛在脑后,因为尚未看见忧患。成百上千的人,有几人能够功成名就呢?在功成名就的人里,又有几个人是凭着真才实学获得的。也有人是不择手段的掳取,可这样做是不会快乐的。好啦,结束。差不多了,如果再讲下去,有些人会郁闷的。 

谁要与隆波互动?要问与修行有关的问题。


问答篇

居士1:顶礼隆波!我在2011年做过禅修报告,隆波当时让我别把心往外 送,然后念诵“佛陀”。现在我来报告进度。

隆波:看见自己的变化了吗?

居士1:看见了。

隆波:已经对了,修得不错。

居士1:好的。

隆波:继续和以前一样训练:心跑了,知道;心跑了,知道。心跑去想了吗?

居士1:去想了。

隆波:心迷失了、跑去想了,都要及时知道。

居士1:好的。

隆波:频繁的觉知,心就会与自己在一起。现在你能体会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吗?看得出来吗?

居士1:有时候可以。

隆波:那也还好,总好过未曾体会过。

居士1:是的。

隆波:曾经看见过吗? 苦、乐与心是不同的部分?

居士1:看见过。

隆波:嗯。看见过吗?烦恼与心也不是一回事?

居士1:看见过。

隆波:如果看见过,就说明已经学会分离蕴了。

居士1:好的。

隆波:接下来就是持续地观蕴工作,但每天要做固定形式的修行。

居士1:好的。

隆波:反复练习,去用功。心依然散乱,要及时的知道。

居士1:感恩!

  居士2:顶礼隆波!我现在粘着于紧盯的状态。

隆波:哦。

居士2:在用到思维去工作的时候,更是完全跳进思维里了。

隆波:如果工作时需要思维,应该集中精神去工作,很好。

居士2: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,自我压制更加厉害了。

隆波:可以先忘记修行这回事。如果陷入特别紧盯的状态,就先忘记修行,只是去感觉。比如身体移动、点头,仅仅感觉到它。心苦、心乐,也只是感觉到它。别盯得太死,不要试图达到分秒不漏的观照。只是偶尔觉知到、又觉知到,就可以了,不要紧盯与专注。想要它好,反而好不起来。需要的是轻松地觉知。偷偷跑去想了吗?

居士2:偷偷跑了。

隆波:嗯,偷跑去想了的时候,要及时知道。体会到了吗?现在与刚才是一样的吗?

居士2:不一样。

隆波:是的。看见了吗?心一旦没有被强迫,它就会松脱出来。

居士2:比原先轻松了。 

隆波:嗯,就是要这样轻松地观照。又迷失去想了吧?

居士2:迷失了。 

隆波:嗯。

居士2:然后又紧盯了。

隆波:嗯,又回来紧盯了。

能够及时知道,这是很好的。可是不要想着变好。

居士2:好的。

隆波:不要期望着一直都有觉知,只是力所能及地去做。走神了吗?

居士2:走神了。

隆波:走神了,要及时的知道。是不是又走神了?呵呵,走神得非常厉害。 走神的时候,心就没有和自己在一起。

居士2:不是紧盯就是走神。

隆波:不修行的人只有一种常态——走神。一旦开始修行,走神了,觉知到它,然后就会开始紧盯。 走神、觉知、紧盯。接下来,修行进展以后就会是:走神了,觉知;走神了,觉知。

居士2:我曾经做过禅修报告,隆波让我修习慈悲观。

隆波:哦,那肯定是非常容易生气咯?

居士2:是的。

隆波:好些了吗?

居士2:时不时的还会有。

隆波:是的,因为它是无常的。想要让生气永远消失,需要体证到三果阿那含,那是需要经过训练的。阿那含认为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毫无意义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也毫无意义。又偷跑去想了吗?

居士2:跑去想了。

隆波:一定要及时的知道。给别人一点提问的机会,自己去用功吧。容易生气,这个很好,因为生气很容易被觉知到。


居士3:顶礼隆波!

隆波:紧张吗?

居士3:紧张。

隆波:嗯,那怎么办?

居士3:要知道紧张。

隆波:嗯,标准答案。呵呵。

居士3:但同时也有在压制。

隆波:嗯,就是那个,因为不想紧张。

居士3:是的,要尽量多的修习禅定。

隆波:嗯。

居士3:我必须承认,自己的修行没有持之以恒。

隆波:还是有进步的,如果彻底不修行的话,会比现在更加散乱。

居士3:在修行的后面阶段,我感到觉知的时候与以前不太一样了,好像平平无奇。我想问这样是否正确? 

隆波:你要去看那个叫做“掉举”的烦恼正在进驻你的心。它烦躁不安于“好的东西尚未证得,坏的状况却依然如前”,需要觉知到这个。

居士3:还有其它要改进的吗?

隆波:别去压制心,你的期待有点多。

居士3:是的,我也觉得自己太过期待了。

隆波:嗯,期待心太强了,修行会失去快乐。要平常、普通地修行,别懒惰,但也别强迫,一定要轻松自在地觉知。

居士3:再有,我平常每天读书,有一次读书居然觉知自己……

隆波:能够做到吗?

居士3:……好像觉知生起的刹那,思维会停止片刻,于是就要重新聚精会神回来看书,就是这样的状况。

隆波:禅定有两类:第一类禅定是聚焦于正在做的工作,帮助我们活在世间。第二类是在修行时,及时知道心的跑动,得到安住型的禅定。如果你在工作的时候用错禅定,比如在编写软件的时候觉知自己,脑海的程序会全部消失,无法继续,需要重来。

居士3:但它是自行发生的,我强迫不了。

隆波:嗯,强迫不了,没关系。接下去娴熟之后,就会明白此时应该聚焦于工作。

居士3:好的,非常感恩!

隆波: 你要去体会,自己的欲望过于强了。这样反而让心散乱,太过强迫了。还有谁提问,请讲。


居士4:顶礼隆波!听您的法谈已经两三年,请您开示。 

隆波:修行已经不错了。

居士4:嗯。

隆波:修行很好。

居士4:接下来需要做什么?

隆波:只要持之以恒。已经在做的,已经非常好了。看见了吗,能够分离蕴了?

居士4:需要增加禅定的训练吗?

隆波:禅定要能够每天练习,一天一点让心得以休息。隆波让大家在固定形式里面修行,就是为了提升“五力”。比如礼佛念经,忆念佛陀的恩德,不断透过忆念佛陀的恩德来鼓舞自己,称为增长“信力”。到了修行时间就实践来增长“精进力”。通过觉知呼吸来观心,心是如何的,觉知到它;或者看见身体移动、呼吸,不断的觉知自己,提升觉性。看见了吗?这是增长“觉性”的力量。心跑了,如果及时知道,心就会安住进而增长“定力”。如果哪天禅定状态很好,就转而开发智慧。有觉性的觉知身心,看见它们在工作和变化,心是轻松自在的观者,就会照见身心的实相,这是提升“智慧”的力量。五根与五力若是圆满与平衡了,圣道自会生起。

居士4:我可以分离蕴了吗?

隆波:当然!你自己不知道吗?呵呵,肯定知道。已经做到了的,做得很好。感觉到了吗?你比以前更快乐了。

居士4:感觉到了。

隆波:感觉到了吗?心比以前轻松了。

居士4:是的。

隆波: 继续用功,自证自知,你修得很好。

居士4:感恩!


居士5:顶礼隆波!想请您看看我的修行状况。

隆波:要自己去体会啊,为什么总是让隆波来看呢?心时常宁静吗?还是非常散乱?

居士5:非常散乱。

隆波:嗯,非常散乱的话,就需要自助一下。给它找个临时的家,比如与“佛陀”、“佛陀”在一起,散乱之后,如果及时知道了,心会回来与自己在一起。一旦它与自己在一起,不要压制它,要轻松自在地觉知。看见身体移动,心是观者。看见心在运作,心是观者。心偷偷跑去想了吗?看得出来吗?心有跑去想吗?

居士5:还看不出来。

隆波:还看不出来就要观身,多多地观身。看着身体呼吸,看着身体点头,看着身体微笑,就像在看别人似的,持续的观照,不久就会很棒。 

居士5:隆波曾经指出我打坐时粘着于“空无”,您的意思是……

隆波:现在已经没有粘着了。

居士5:……那我还要不要继续打坐?

隆波:现在已经没有粘着了。

居士5:我可以继续打坐是吗?

隆波:可以继续,然而心若跑去与空在一起,要及时的知道。不要驻扎在空里,需要觉知到身体。

居士5:一旦感觉心静止不动了,就要回观身的呼吸?


隆波:观身呼吸,然后看见身体是它物,而不是“我”。你需要多多观身,让你观心会比较难,因为心会显得空空的。

居士6:顶礼隆波!我学习过若干种修行方法。

隆波:嗯。

居士6:还没有找到让自己宁静的方法, 只是会感觉很舒服,想请隆波给予指导。

隆波:学习若干种方法,表示更注重外在的形式。我们先要了解原则——奢摩他与毗钵舍那的修行原则,了解正确的原则再去看什么适合自己。绝大部分喜欢到处禅修的人,只是学到外壳。比如:观腹部升降、念佛号、观呼吸……不是哪种方法会更好,而是要看我们擅长的是什么。 

只要原则正确,无论训练念佛号、观呼吸、观腹部升降……都可以是正确的。如果原则不牢靠,不管训练什么都同样会出错。因此要牢牢掌握原则。

禅定有两种,第一种——行奢摩他的原则:心宁静于单一的所缘。诀窍在于:心必须快乐才会获得宁静。如果与某个所缘在一起,心有快乐,就选择那个所缘。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,在这个道场用这个形式,去那个道场用那个形式,方法不符合自身秉性,心是不会感到宁静的。

要观察自己与什么在一起会快乐?心若与“佛陀”在一起有快乐,就不断念诵“佛陀”;觉知呼吸了,有快乐,就继续觉知呼吸。一旦心与某个所缘在一起有快乐,就会安止于那个所缘从而得到禅定。

如果训练第二种禅定——毗钵舍那的安住型禅定。在第一种禅定中,觉知呼吸以后生起快乐,心安止于呼吸。而现在则要稍作调整,还是觉知呼吸,可是心跑到呼吸上了,要及时知道,心跑去想了,也要及时知道。及时知道心跑去想或者跑去紧盯了,心会生起安住型禅定,也就是第二种禅定。

第一类禅定,心安止于单一的所缘,用于修行奢摩他从而获得休息。第二类禅定,用于修行毗钵舍那从而开发智慧。

修行毗钵舍那需要看哪种业处适合自己:是使用禅定引领智慧、智慧引领禅定,还是智慧与禅定同步?你不会轻易获得宁静,因为心非常喜欢想。你不适合以心的安止作为开始,而是要及时的不断觉知心的种种变化,心时苦时乐、时好时坏。先这样观照,再来开发智慧,禅定会尾随而生起。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从禅定入手,修行有三条路:禅定引领智慧、智慧引领禅定、智慧与禅定同步。你没有禅定,因此要使用智慧来引领的方式去观照心的运作变化:心快乐,及时知道;痛苦,及时知道;心好、心坏,持续觉知,禅定会自行生起。

居士6:如果在观心的时候,看到心粗俗不堪……

隆波:看着它生起,不去阻止。你会看见它是自行生起,并不是“我”,看见它自行生起,就看见“无我”的三法印。你容易生气吗? 

居士6:很容易生气。

隆波:容易生气的人,需要照见“无我”。容易生气的人,属于智慧比较锐利的类型。这样的人在两方面非常厉害:嘴巴厉害,智慧厉害。智慧锐利的人,看见“无我”会比看见其它的更清楚些。你需要去看“无我”——心会自行运转,就是去看这个。


居士7:顶礼隆波!我有两年没有向您报告禅修进度了。我不断地训练观心,但不再像前两年那样快乐。

隆波:刚开始修行的时候,一上手立刻就会有快乐呈现,训练一段时间之后,就成了不苦不乐,这是常态。但你有在持续用功吗?

居士7:呵呵,最近特别忙。

隆波:那就对了,隆波觉得你没有怎么在观。

居士7:是的。

隆波:多多地去观照吧。

居士7:好的,隆波还有更多的开示吗?

隆波:就是要多多去观照,精进地用功,增加忍耐力。

居士7:好的。

隆波:我们抛下修行的时间越久,损失就越大。

居士7:是的。

隆波:后生们的进步都非常大,你再不努力就要掉队了。

居士7:好的。

隆波:已经掉队了,呵呵。

居士7:是的。

隆波:还剩下十分钟的时间,请讲。


居士8:顶礼隆波! 请隆波指点一下,我的心适合怎样的临时之家?

隆波:临时之家需要问谁才知道呢?要问自己的身与心。

居士8:用哪个方法更好?修行要走哪条路?

隆波:喜欢思维吗?还是爱美?

居士8:喜欢思维。

隆波:喜欢思维,那就去观心。想到某事有快乐生起,及时知道;想到某事有苦生起,及时知道;想到某事生起了贪、嗔、痴,也要及时知道。无论生起什么,概不禁止,但要不断观其变化。如果喜爱快乐、舒服、美,则需要观身,因为身体会教我们看见不快乐、不舒服、不美。

居士8:有时候感觉自己是混合型的。

隆波:正常,但如果“喜欢思维”更占优势,那就观心。因为特别喜欢思维的人,不太容易进入禅定,如果无法进入禅定,观身就会有些难度,因为身念处适合于奢摩他型的行者,也就是修习禅定的人。你需要观心。

居士8:好的,顶礼!感恩!

隆波:看见了吗?你的心在不断变化?就是要看见那个。


居士9:顶礼隆波!我对于信仰有所疑问,我从小怕鬼,所以会念经。

隆波:嗯。

居士9:长大以后,我修学毗钵舍那以及禅定。

隆波:现在是鬼害怕我们。

居士9:因为我想得到功德。

隆波:嗯。

居士9:这是对于佛教的信仰吗?

隆波:信仰也可以先从稚嫩的阶段开始,因为怕鬼而忆念佛的信仰,也算还好,进而慢慢地提升,直至成为智慧型的信仰。要想生起真正的信仰,必须证得初果须陀洹,否则都是凡夫式的信仰,变化不定,朝三暮四。 虽然看似是信仰,但当佛陀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,我们会首先选择利益, 

所以那是属于凡夫的信仰。

居士9:小时候妈妈生病,爸爸说需要送进医院,我特别害怕妈妈死,就在心底祈愿把一半的寿命分给妈妈。

隆波:嗯。

居士9:这属于把生命供养给法吗?

隆波:呵呵。

居士9:符合原则吗?

隆波: 符合孝敬的原则,同样是法,但寿命是给不了的。

居士9:小时候不懂。

隆波:嗯,至少是有孝心,也不错。

居士9:后来妈妈居然康复了,不用再送医院。

隆波:嗯,很好。

居士9:顶礼隆波。

隆波:到时间结束了,接受祝福吧。

 

如河水充满,遍满于海洋;

如是此布施,利益诸亡者!

愿你欲与愿,能迅速达成,满一切期望;

如十五月亮,亦像如意宝!

愿诸灾免离,愿诸疾消失,

愿你无障碍,得快乐长寿,

习惯礼敬者,常敬拜尊长,

四法得增长,长寿、美貌、幸福、健康!

年轻人们要更加努力一些,

还有苦在等着呢,还要苦很久的。

(全文完)


Qrcode for iDhamma.png
主题: 中文书籍 · 阿紫翻译
学篇 · 戒学篇 · 心学篇 · 心念处篇 · 身念处篇 · 慧学篇 · 五蕴篇 · 奢摩他篇 · 毗钵舍那篇 · 觉性篇 · 四圣谛篇 · 八支圣道篇 · 解脱篇
首页 · 历届中文 · ไทย · EN课程总览
中国 C:1 · 2 · 3
泰国 T:1 · 2 · 3 · 4 · 5 · 6 · 7 · 8 · 9 · 10 · 11 · 12 · ☆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
远程 E:1 · 2 · 3 · 4 · 5 · 6 · 7
日常 D:2013 · 2014 · 2015 · 2016 · 2017 · 2018 · 2019 · 2020 · 2021 · 2022 · 2023 · ☆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
注:C-国内 · T-泰国 · E-远程 · D-日常 · 帮助文档


媒体平台
法谈直播 · 法宝云盘 · 法讯互助 · 甘露法雨禅窗 · 甘露雨 · 指月录 · 当下就启程吧 · Go Sati
中国:解脱园· 四念处 · 千聊 · Podcast-中 · Podcast-EN · Podcast-ไทย| 海外: 静虑林 · YT-中 · YT-ไทย · YT-EN · FB-中 · FB-ไทย · FB-EN